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介绍

实验室基本概况

1建设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内蒙古,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明确要求“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实验室建设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立足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目标任务,面向自治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利用重大需求,开展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基础研究,以重大机理性成果推动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汇聚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和团队,建成国际、国内一流的风能太阳能研究设备平台,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广一批行业发展所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工程示范项目,培养一批国家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急需的高水平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使实验室成为西部地区风能太阳能重要的创新高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为推动我国风能太阳能产业发展和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内蒙古经济、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建设好、维护好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确保国家战略能源安全。

2建设意义

作为自治区唯一具有能源动力类博士、硕士、本科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学校,实验室牢记推动能源基地绿色低碳转型使命任务,积极践行率先在全国建成以风能太阳能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建设意义主要以下三个方面:

科学研究方面:着力开展风能太阳能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能源动力类学科建设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攻克风能太阳能产业转型升级中所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推进国家西部地区特别是内蒙古风能太阳能产业的高效发展,为国家“双碳”重大战略目标的达成提供创新支撑。

人才培养方面:针对国家西部地区风能太阳能项目建设与后期运维中专业技术骨干和高端研发人才匮乏的现状,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够长期扎根边疆工作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热爱边疆、服务边疆、稳定边疆的专业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发挥实验室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聚焦国家能源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升级,面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实验室在国际间风能太阳能利用事业发展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学术交流方面:进一步拓展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加强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国际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建成能源动力领域省部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基地,将实验室打造成西部地区高水平的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中心和重要的科普宣传阵地。

3研究方向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分为:风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和发电控制与检测技术。

能利用技术方向

主要研究空气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和气动声学相互耦合的风力机特性,机组设计与制造技术,风资源测量、评估与微观选址。重点致力于风力发电装置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有效解决风能高效利用技术难题提供支撑。

太阳能利用技术方向

主要研究太阳能器件性能提升与强化传热机理,太阳能聚光、储热与冷热联供,设施农业太阳能高效运行机理与应用关键技术。重点致力于光热光伏组件性能提升和设施农业太阳能利用装置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攻关,为有效解决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先进淡水制备技术和农业清洁供能技术难题提供支撑。

发电控制与检测技术方向

主要研究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控制与检测、并网及风光储多能互补协同控制技术。重点致力于发电装置设计、智能控制与检测关键技术,为有效解决风光储一体化综合应用系统技术难题提供支撑。

4研究队伍

    实验室现有固定成员61人,详见表1。其中包括:教授20人,副教授22人,讲师12人,实验技术人员7人。其中:51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48人(含博导14人)、中青年占比93%。现有国家杰青1人、教育部能源动力类教指委委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和新世纪321人才等省部级人才工程21人。研究队伍还包括297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队伍。

    实验室现有流动研究人员30人,其中:6人(含教授2人、副教授2人、中级职称2人)因承担实验室开放课题进入实验室工作,24人(包括国家优青1人、张明明;青千1人、李庆安)因受聘兼职实验室硕士生指导教师进入实验室。